分享到:
2023年10月18日,yl7703永利官网朱鹏华副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版发表理论文章《面向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镇化》。文章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并实施的国家重大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发展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文章将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划分为经济增长效应、精神文化效应、生态环境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四个方面,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
文章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要优化共同富裕机制、增强共同富裕效应。具体的实践要求包括:
第一,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城农民工、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既是市民化的主要群体,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一是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二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一方面要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健全高质量的就业工作体系;另一方面要扩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巩固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参保覆盖率,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责任。四是完善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
第二,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地域辽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是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完善区际多式联运骨干通道和网络,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和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重点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促进东中西城市群联动发展。三是依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大城市对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四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着力增强县城的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人口吸引力和辐射带动乡村能力。
第三,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宜居、绿色、人文等新型城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将以人为本、传承文脉、弘扬精神、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治理全过程,让城市居民共享生态环境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一是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绿色廊道。二是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构建与普及。三是强化城市文化传承创新和多样化发展,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打造符合时代要求且特色鲜明的城市精神。四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市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展现城市的人文关怀。
第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等值”。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让城乡居民过上“有差异无差距”“不同类但等值”的生活。一是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形成城市和乡村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二是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深入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三是积极拓展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增收空间,聚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是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深入推进城乡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章链接:
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677&eid=47631&sid=220318&idate=12_2023-10-18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0/t20231018_5691008.shtml